中港矛盾背后的心态变化
在港求学期间,我曾多次问香港朋友,对“中港矛盾”怎幺看。香港习惯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,而与台湾相比,香港自然资源并不富庶,早已养成“锱铢必较”的性格。而这些年内地影响逐渐扩大,香港已渐觉无力。去年,她选择去加拿大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美食专业,然后移民。据香港保安局统计,2013年上半年有约3,900名香港人移居海外,比较2012年同期增加8%。《华尔街日报》在同年8月21日引述该项数字报道,指出香港回归逾15年后,香港人移民数字再现攀升势头。
香港的无力感,背后是经济增长乏力、贫富差距处于30多年来历史高位,屡次显现于民众大型示威中,平日也酝酿于心,借着某些陆客举止欠佳,找到爆发点。《南华早报》针对李嘉诚所讲的侵蚀香港前景的三项做了意向统计调查,仅有8%选取为争取2017年普选而准备的“占领中环”运动,大陆游客滋扰问题虽然赢得媒体连篇累牍报道,但占比11%,而最终81%的人选择衰落的竞争力。
“Hong Kong is dying”,那位朋友常常如此对我感叹,而这也是我的一位兼职教师最常讲的话。平日,他从事证券交易,周末来学校为内地生教授新闻课程,希望学生能通过报道,改变香港。“我知道,你们跟旺角、尖沙嘴的游客不一样。”对于大陆人,他常用这种排除法来判定。
但近年来,他渐觉无望,多数内地生总会返回大陆,也鲜有达到他的新闻理想标准。他寄希望于教授本地学生。最近一次的约见,他的背包上印着切格瓦拉,拉链旁别着着一个V煞面具小样。
“没有无缘无故的爱,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。”他总是这幺讲。1997年香港遭遇亚洲经济危机后,在一般餐厅里,会有一些老年人等着食客离开,吃剩饭以求生。在香港,老人靠着微薄的退休金和强基金,难以维系生活,需另谋职业,有些以捡拾空纸箱为生,“手停口停”,经济不景气,老年人总会成为第一批失业者。2008年金融危机后,一日他在香港的平价餐厅“大家乐”吃完饭刚准备离开,就有人上前吃剩饭。但这一次,是位年轻人,衣着体面,但他失业了,多日未进餐。“我留了些钱给他让他买饭吃,然后离开了。那一刻,我就在想,这座城市是怎么了?”
想必那位年轻人后来已经找到工作。近些年香港维持着让美国嫉妒的超低失业率水平,但却摆脱不了地产垄断造成房价高企的困扰。研究机构Demograhia数据显示,如今香港房价中值是年收入的12.6倍,而英国是5.1,美国是3.0。加上来自内地的炒房力量,港府不得不推出备受诟病的“港人港地”政策,规定部分土地楼宇仅限港人购买,限制内地炒房。曾有位香港朋友半严肃半开玩笑得问道。“大陆人会不会买光房子,让香港人跳海啊?”
而每年激增的内地留学生,又直接或间接拉高学校附近和地铁沿线的租房房价,不少本地家庭住户选择租住距地铁更远或者郊区的地方。7、8月留学生找房旺季时,有些地产中介公司在门口,挂个牌,用红色简体字写着:欢迎留学生前来咨询!有一次,跟一位中介闲聊,问香港什么时候租房便宜。“反正每年都有大陆留学生来,房租不可能跌的!”他用熟练的普通话回复道。
近年来在香港,普通话普及程度也超过了英语。虽然每次中港“掐架”,简体字总被戏称为“残体字”。但简体字和普通话,已经成为香港高端幼儿园的必备课程。去年九月份,一次印尼华侨老太太兴奋对我讲,自己孙儿表现优异,考入了九龙塘一家两文三语的幼儿园。那神态,就像高考成功一样。
一些内地学生,在就留港读书期间,兼职普通话老师,一般300左右港币/小时,每周去趟豪宅,教阔太小孩数小时普通话,挣得一周的零花钱。而在香港,也有普通话水平测试,面测费用约HK $950–1050,比大陆贵10倍左右。甚者也有考生预约专业的普通话专家,按小时付费纠音。
对内地的了解,也成为一项优势,不仅可以直接写到香港求职简历,JobsDB等香港本地招聘网站上,直言不讳,注明有内地“关系背景”者优先考虑,一些本地学生,就开始考虑前往内地升学。
在香港,本地升大学竞争残酷,通过率仅为34.9%,不到内地高考成功率的一半。有些考生就选择通过港澳台联招考试,报考200多所内地大学,这个人数以每年将近20%的速度增加。不过,2013年的香港报名人数只有763人,是2005年使用新版考试大纲以来最大降幅。招生老师解释原因,除了宣传机会减少,另外就是中港矛盾的积累。
一位被内地大学录取的香港学生曾表示,拥有内地求学经历将会成为优势,毕业后以内地本科生身份,也可以申请香港硕士,“比考不上本地大学在香港读副学士划算。”说话时眼神很熟悉,就像内地某些同学,很自然地谈论以海外升学给学历贴金一样。忽然间,也想起2013年9月份香港的反国民教育运动中,那些穿黑短袖双手交叉以示抗议的大学生,那些单纯而愤怒的眼神。哪个才是香港?深度编辑:Rain Seng
Leave a Reply